寻踪北京城 | 从阜成门到朝阳门的风景和历史
主持人:欢迎各位来参加腾讯·大家、白塔寺再生计划和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合办的这场沙龙。这个沙龙的主题叫“寻踪北京城”。我相信大家已经看到了前面摆着书,这是我们的专栏作家陆波女士即将推出的新书《北京的隐秘角落》。这本书的内容源于陆波女士在腾讯·大家发表的一系列专栏文章,提到的她走访的北京很多现在已经不存在了的或者是只存在一些遗迹的地方。
还有一位嘉宾也是我们腾讯·大家专栏的作家,他的网名叫做十一贝子,相信经常看我们专栏的人应该对他的专栏有很深的印象,因为他是可以把建筑学和金庸小说人物结合在一起去写作的一个很有意思的专栏“匠门杂记”。十一贝子的真名是贾珺,他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教授。
第三位也是我们腾讯·大家的专栏作家,他研究老照片,对清末民初的北京城了如指掌,徐家宁老师。
今天来的三位作者,我觉得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是那种快餐式、百科式写作,他们的每一篇文章很多都是自己走到那个地方,或者自己亲自去经过非常严密的考据,有点像是侦探小说似的写作方法,他们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精雕细琢,有的时候我甚至怀疑他们自己脑子里有一个现成的数据库,作为编辑,我给他们配图的时候觉得根本不需要替他们找图,因为每次他们的文章过来的时候都会附着很多自己拍摄的,甚至是自己画的、考证来的图片。
今天我们在现场还可以看到徐家宁老师的数据库。一会儿在活动进行当中,大家请关注大屏幕,看一下徐家宁老师压箱底的宝贝。现在活动开始,我们把话筒交给陆波老师,先讲一下她这本书的由来和她写作的原由。
陆波: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尽管天气挺凉的,各位还来捧场,我心里很感激。
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是半路出家的,我是北大法律系毕业的,是个专业律师,干了一辈子的专业。律师做了几十年以后,突然又转到写作的这条道路上来,应该是我从小对文化、对历史有一种从内心深处的热爱。
律师是安身立命维持生计的手段,人到中年以后,就觉得要实现我的初心,实现我写作的梦想,非常感谢腾讯·大家给我这样一个机会,非常的机缘巧合,他们对我的作品是认可的,合作得非常愉快。
这本书基本上是专栏发表的一些文章。这不是很有规划性的写作,而是我的脑子里有时候对什么事情突然有了兴趣,或者说我走到哪里突然有了兴趣,可能对一些比较残存的文化古迹提起兴趣以后就想办法去找资料,然后在深度上去挖掘它。
我希望自己的写作不是泛泛之谈,比如那种去景点得到一些讲解式的解释,而是希望对文物本身进行深入的挖掘,这可能是其中最大的特色,你们可以在我的书里面看到,这本书出版以后希望大家多多批评、多多指教。
主持人:现在跟着徐家宁老师的展示,开始我们的老北京寻踪之旅。
徐家宁:陆老师的新书叫做《北京的隐秘角落》。北京其实是一个有历史的城市,现在城市化的脚步比较快,这当中确实有很多隐匿的角落。我们想到一个题目叫寻踪北京城,贾老师出了一个主意,从最西边的阜成门一直到最东边的朝阳门,因为这条路也很有历史,中间有很多古迹,有些还在,有些已经没了。所以我大概选了80几张图,顺着这个图,有的、没有的一些古迹大家可以看一看。
从阜成门开始,比如说这个照片的来源和摄影师年代内容,这个是1945年美国海军陆战队用轻型飞机在自西向东,开到阜成门那边,最近的是阜成门的城楼,资料上说五几年的时候箭楼就被拆掉了,但实际上那个时候刚看见平台,再到白塔寺的白塔往远处看可以看到历代帝王庙的景德街的两个牌楼。
可以看到这条路是通往月坛的。景德街的牌楼在这儿。有两个牌楼。月坛的牌楼也能看得到,就在这个地方。这一圈的左下角一点。
这个是1920年代喜仁龙拍的阜成门的箭楼。
这个是1950年代北京建筑设计院的赵树强老师拍的阜成门。当时看的护城河已经干了,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个河中间靠下一点有一个显示水位的标杆,有一个细节,有一个小朋友在玩儿。这个照片拍完两年之后,阜成门也被拆掉了。
这是1961年在阜成门内从东往西看的阜成门城楼。右边能看到这个商店叫阜成门百货文具商店,我估计很多这块的老邻居、老北京还是比较有印象的。
这张照片是1962年赵树强老师在白塔顶上往西拍的,可以看到阜成门的城楼。能看到这个地方,这部分的城墙已经被拆掉了,而且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以城墙为限,城里和城外完全两种不同的风貌,也是那个时候,中国的一个写照,里面还是一些老的四合院,外面已经开始盖高楼了。
我觉得有意思的是这个地方。看见最下面露的两个白点,那是两个石碑,看位置应该是在宫门口头条和二条中间的一个寺庙吧,冲东背西,我查了一下乾隆图上,也没看见这个是哪。因为我今天来得早,在这周围转了几圈,也没找见这个地方。
这个是1947年,美国的摄影师杰克·伯恩斯在阜成门上开的自西往东。因为当时已经是在内战前期了,国民党撤退,正准备通过阜成门出城,可以看见白塔,北海的白塔也能看见景山。
这个就是刚才封面的那一张,1945年,刚才看的第一张是海军陆战队,这个是美国海军拍的。这里面看到的点就比较多了。居中的就是白塔寺,这边是中央医院。这边这个中学现在还在。这个是当时美国教会盖的。边上这个是阜成门。
我那天在网上跟朋友聊天的时候,他们还问我,为什么那个时候南城没什么照片。其实从这个照片就能看出,阜成门外实际上很荒凉,这个词可能不一定准确,但是大面积的建设是没有的。所以,也不太可能会有人跑去拍农田、民居什么的。
今天咱们看到美国海军的飞机,还有白塔。这个地方是历代帝王庙。城墙还是相对比较完整的。刚才看到的五几年的照片,这部分的城墙已经被拆掉了。
这个是白塔我能找到的最早的照片,应该是1860年代初,可能是1862年差不多。这张照片应该是从东南往西北拍的,摄影师是德贞,英国伦敦会到中国的一些传教士,最早的北京施医院的建立者。
这张照片是摄于1860年代末到1870年代初,是谁拍的不太清楚,是从东南往西北方向拍的。
这个是1920年代喜龙仁拍的,这也是从西南往东北拍的。
其实前面这三张都能看到那个时候的白塔外面没有涂一层白的,能看到砖,没有再包着一层,只能看到砖。
这张照片是1911年前后由西向东拍的。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这里面有两个广告,一个是仁丹,另外一个是狮子牙粉。这两个都是当时日本输出到中国比较有名的两个日用品。当时最早抵制日货,这两个是首当其冲的。
这个是1920年代奥地利摄影师佩克哈默在白塔寺里面拍的,自南往北。那个时候很明显的庙里的一些建筑已经出租出去了,左下角是白炉铺,在卖白炉,门口还立了一摞白炉。
这个是1920年代喜龙仁拍的,在寺里面。
如果去过白塔寺的人可能都能认出这是到塔跟前要走的那个台阶,1910年代佩克哈默拍的,这个跟现在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继续往东,到1960年代,这个是北京建筑设计院的侯凯源老师拍的。左边这个是白塔寺百货商场,当然现在已经没有踪迹了,老一辈的应该都知道。右边这个是阜内的副食商店。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一个是右下角这个姑娘,能看见她手里拿的东西吗,铝饭盒和尼龙网,这个也是很有时代特色的。反正我当初上学带饭、热饭,都是这个尼龙带加一顶饭盒,然后热米饭、菜什么的。
继续往东。这张照片是在白塔寺顶上看的华北局大楼。这个是1962年赵树强老师拍的。
再往东过了路口就是现在人民医院,以前的中央医院,1915年伍连德兴建的,1917年建成,这中间还着了几次火,经过改建,那个时候和现在有很多的不同了。
再往东就到了牌楼和塔。牌楼已经在帝王庙门口的景德街牌楼,这个是西侧的那个。这个照片是1910年代的。看见这个牌楼好像是北京唯一一个有8根戗杆的牌楼。现在大家也知道1953年拆除的,刚开始以零件的形式存放在中央党校,后来发现有一些东西,零件已经缺失了,就两个合成一个,复建在现在的首都博物馆一楼大厅里面,一面是涂了漆,另外一面还保持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