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的收藏家——梁波老人寻访记
初夏,微风,蝉鸣。骄阳,丝云,行人。小院儿,棋盘,鸟笼。夏日的北京总给人一种豁达大气、蓄势待发的感觉,散布其中的四合院却好似收藏了太多秘密。
我们一行人来到北京西城区宫门口东岔33号,来寻访一位特殊的民间收藏家——梁波老人。梁老今年61岁, 已过花甲之年的他和蔼可亲,慈眉善目,一笑起来,宛如慈悲为怀的弥勒佛。

热爱生活的老玩童
梁老住在独门独院的四合院,和我们印象中的四合院别无二致。院儿里布置雅致简单,十余盆儿盆栽错落有致的摆放,为小院儿平添了几分生机。晾衣绳、小灯笼、葡萄架、干辣椒,让小院儿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最引人注意的是房檐儿下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鸟笼,有的鸟笼竹条编制,形态或圆或方,充分流露出老北京的味道;有的笼子是现代制品,由金属和塑料打造,看上去更像是一座精心打造的公寓。老北京提笼架鸟,可以追根儿到满族人养鸟听音的传统。《燕京杂记》记载:“京师人多养雀,街上闲行者有臂鹰者,有笼百舌者,又有持小竿系一小鸟使其上者,游手无事,出入必携。” 养鸟是老北京的雅好,从鸟笼和养鸟数量上来看,梁老必是玩鸟的高手。


精益求精的收藏家
一进入正房我们瞬间感觉好似进入到了一家文玩店。正房分内外两间,古色古香的各种事物涌入眼帘、应接不暇:外间正中位置顶部悬着成串儿的葫芦,窗棱上挂着三四副快板儿和一把精致铺开的纸扇,窗台上摆放着玲珑小巧的鸟笼以及色泽艳丽的大小瓷瓶;另有鸡毛掸子、床垫掸子、紫砂茶壶、手串、扇子、扳指,核桃、鼻烟壶散布其间。看着眼前的一切,能够让人感觉到居室主人恬淡自然、轻松惬意的生活。


单是正房外间就足以让来访者惊讶不已,没想到这里只是冰山一角。走进里间,更多的藏品让人目不暇接,感慨称奇。三面墙壁分别有不同的主题:左侧有满满的一橱柜的瓷杯瓷碗鸟食罐整齐排列,其中有青瓷、白瓷、青白瓷,不一而足。除此以外,架子上还有青花瓷的花瓶、笔筒、茶壶以及玉质器物陈列其上,亮丽鲜明,珠圆玉润。


里间房顶处同样悬挂着葫芦,只不过这些葫芦个头儿更大,色泽更加鲜亮。梁老的葫芦不是买的,而是自己种的。梁老说当年的新葫芦,我都是先放上一段时间之后再盘,一般是春夏可上手盘。在盘葫芦时,一定要在葫芦的表面涂一层核桃油或橄榄油,这样葫芦的颜色会变得非常温润细腻。刚开始盘可以用非常柔软的棉布来盘,棉布柔软这样的话能大大降低伤害到葫芦表皮的危险。在此期间一定得注意,要将葫芦放在通风或干燥处,少见阳光。最后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切忌心急,慢慢盘,慢慢享受,你的“宝葫芦”才能变得更美。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梁老不仅种葫芦还尝试自己设计葫芦形状并盘葫芦,正是对爱好的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才使他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收藏家。


里间中部隔板上下两层陈列着梁老视若珍宝的鸟笼近二十个,不知道哪只幸运的鸟儿曾经享受过这些珍贵的“小别墅”。梁老告诉我们鸟笼子跟葫芦一样也需要“盘”。看着我们一脸懵懂,梁老不紧不慢地讲起来:盘笼的原因有二:其一,为了保养笼具,使之不霉烂、不变形、不开裂,延长其寿命;其二,为了盘出颜色和包浆,去掉新笼子的贼光,使之看起来更为古朴、典雅。具体来说呢,就是把双手洗干净在笼子上来回的摩挲。不过注意,虽然笼子喜欢手上的汗液和油脂,但必须是干净的,否则就容易变成污垢,一张好笼子是要盘几十年的。
除了这些观赏型物件更有很多实用型藏品:客厅一张大大的龙椅占据了四分之一的位置,虽然不一定是真品,但是摆在家里大气威严之感也陡然而增。另外,八仙桌、太师椅,与家中其他物件儿相辅相成。电视机、空调等现代化电子设备反而在这里略显突兀。

梁老属于娱乐型“收藏迷”。他把收藏古玩当作陶冶性情的文化娱乐活动,有点余钱便去“找乐儿”。梁老近三十年来,从来不逛商场,一有时间就去三路居、十里河、潘家园等古玩市场。看见自己喜欢的古玩工艺品而又力所能及就买下来,如此日积月累家里摆满了令人赏心悦目的玩意儿;为了加深对这些藏品的理解,他还不时翻阅有关的历史书、工具书,并不断与藏友交流切磋,可谓其乐无穷。梁老没想通过收藏发财,但因文物古玩的不可再生性,藏品肯定可以保值。
近年来经常有年轻男女慕名而来,有些人曾想高价购买梁老的葫芦,梁老的答复是:爱玩的是爱玩,不是做生意,喜欢可以送你,谈钱就走人!期间也有不少亲朋好友向老人表示喜欢这些也懂行,可以倒腾倒腾,被老人断然拒绝,简而言之,梁老就是一个极致爱好收藏各种老物件的老小孩儿。正是因为拥有乐观积极、平和淡定的心态,他才能享受玩所带来的纯粹的乐趣。这让我们想起来北京另一位有名的娱乐型“收藏迷”——老舍先生。老舍先生也喜欢收藏,除收藏明清与现代名家绘画以外,还收藏了不少古董小玩意儿,如陶俑、青花瓷碗、窑变瓷瓶等。某次大收藏家郑振铎来访,看了老舍的小古董说“全乃扔!”老舍笑道:“我看着舒服!”看来,在娱乐型收藏家的眼里“看着舒服”才是最重要的。